查看原文
其他

新金融的苦日子,不只是苦而已

薛洪言 苏宁金融研究院 2021-03-05

本文由公众号“苏宁财富资讯”原创,作者为苏宁金融研究院院长助理薛洪言,首图来自壹图网。

 

经济下行,像滑落的桌布拽扯着桌上的碗碗碟碟,安稳不再,变局袭来,遂有行业百态——有的行业正为生存而焦虑,更多行业则为前景而迷茫。金融业告别了躺着赚钱的好日子,互金行业更是短短四年内从高光到至暗,成为时代大潮变迁的典型缩影。


春夏秋冬,周而复始,周期从未缺席。只是新金融自风口里诞生、从繁荣中走来,初历严寒,不免着慌。迷雾里有趋势,风险中有机遇,苦日子中,不只是苦而已。


迷 雾



倒闭跑路、分化加速、监管收紧……层层叠叠,弥漫交互,织出遮盖行业信心的迷雾。


1、倒闭跑路


大潮褪去,裸泳者现,创业明星们扎堆关张。近日,IT桔子公布了一份“中国新经济死亡公司烧钱榜”,几家P2P平台位列其中,成为新金融寒冬里的死亡代表。


据网贷天眼统计,截止2019年7月,累计问题平台达5634家,剩余运营平台944家,按照7月的退出速度(177家),不出半年即可消化完毕。



P2P退出像有声电影,喧杂激昂、世情百态,广受关注;大量助贷机构、放贷机构及大数据公司、催收公司的退出则像默片,虽同样惨淡收场,却走得悄无声息。


2、分化加速


退出的机构挥别行业,释放出资源(用户、人才、合作伙伴等),而经此一事,这些资源只认头部,成为行业分化的重要推动力。


分化加速,少数头部得享红利,顺势做大,很快面临资本约束和风险约束,遂通过开放将资源向银行二次输出。问题是,很多开放是假开放,只转移业务未转移风险,开放化与生态化反而强化了风险的隐蔽性和传染性,对监管提出新挑战。


大多数中小机构则面临压力,行为失序:

一些机构变得短视,以末日心态做起违规业务,企图捞一把,撞上经侦枪口;


一些机构变得激进,在危机心态中匆忙转型,战略频调整,把家底耗个干净;


还有些机构选择性失明,枉顾环境变化,闭着眼睛发展,走一步算一步;


……


头部也好,尾部也罢,都对监管提出新挑战。


3、监管收紧


面对诸多挑战,监管整体趋严,以金融脱虚向实为纲,勉力兼顾防风险与促发展。监管介入,如卤水点豆腐,一点动万象变——业务轨迹扭转,优胜劣汰加速。


对资管业务下狠手,破刚兑、除嵌套、降杠杆,斩断风险传染链条,迫使资金回流实业;


鼓励传统金融机构用科技武装自己,降本增效防风险,发挥促发展的主力作用;


强化新金融体系的普惠金融定位,聚焦小微,发挥促发展的补充作用;


对特定业务如私募股权众筹、ICO、校园贷、高利贷、互联网资管、P2P等一刀切,重在清退;


对特定业务如第三方支付、现金贷等调整重塑,切实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;


……


监管的复杂性不止于此。


金融监管是多重目标制,既要促发展,又要防风险,还要保护金融消费者,难以兼顾,只能不断变换阶段性重心,经济下行期,尤其如此。


一则,增速下滑伴随落后产能出清,点状爆雷此起彼伏,防风险压力变大;二则,不良攀升,金融机构放贷意愿下降,对经济支持力度减弱,金融促发展愈发成为监管目标。同时,新技术周期下,各种无证经营泛滥,金融消费者保护也迫在眉睫。


三大目标(或不止三种目标)相互影响,互为因果,引发政策快速调整。快速调整中,强监管本身是明确的,创新边界却变得模糊。


脉 络



所谓迷雾,远看是迷,近看则无。驱散迷雾,需做一些近距离观察,厘清其演变脉络。


面对错综复杂的环境,监管机构强调“认真办好自己的事”,加速推进金融供给侧改革,提高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发展的适配性。


金融供给侧改革,决定金融机构进退;进退之间,隐藏着金融机构的未来。


1、得小微金融者,得未来


金融服务实体经济,重在夯实经济薄弱环节。薄弱环节,不在C端消费,不在大型企业,在中小企业和科创企业,它们才事关经济活力和竞争力。所以,金融机构发力零售转型,再造新的盈利源,强化金融科技转型,方向没有错,但不是究竟。


零售转型,是金融机构薄弱环节,但并非实体经济薄弱环节。零售金融,巩固消费,宏观层面对消费的定位重在一个“稳”字,如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所言“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、投资的关键作用,稳定国内有效需求,为经济平稳运行提供有力支撑”


从夯实经济薄弱环节角度看,必须向服务中小企业和科创企业回归。


2018年下半年以来,监管机构多策并举,力推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量增费降;金融科技巨头,则拉响B端转型号角,这里的B端转型,除了B2B2C的助贷模式,还包括发力小微金融,为企业赋能。


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政策导向下,得小微金融者,得未来。


2、远离风险者,远离危机


尽管困难重重,但经济下行与结构调整遗留在金融体系内的风险并未出清,如盘踞头顶的乌云,一日不化成雨,一日不得晴明。


传统金融机构的风险在对公领域,既有公司贷款,也有各种资管项目。以债券违约为例,2018年下半年起,债券违约数量持续高位运行,虽有所缓解,但风险消化刚刚起步。



互联网金融机构的风险在零售领域,以消费贷款为主。受资本金约束,不少互金平台以助贷模式连接银行资金,或以ABS模式连接机构资金,并通过保证金、第三方担保、自持劣后级等模式截留风险,导致风险远超资本承受力。一旦消费金融环境有变,巨额风险会反噬自身,并以自爆的方式最终将风险甩给资金方。


在金融防风险的大局下,监管机构强调“把握好处置风险的节奏和力度”,风险处置需要时间,金融机构就还有时间——以时间换空间,抓紧调结构。远离风险,才能远离危机。


3、占基础资源者,占不败之地


金融业的基础资源,不外乎用户、资金和数据(数据虽是用户活动的附属品,但可独立于用户二次流转和利用,也算独立资源)。金融产品迭代进化、监管政策调整变化,在商业模式层面,不外乎基础资源的打散与重组,占基础资源者,可立于不败之地。


从三大资源来看:


(1)对数据的争夺在加速。随着数据隐私意识觉醒,非持牌机构基本被排除在外,中小机构数据安全能力受质疑,相比之下,巨头和国有机构更易获取数据。现阶段,数据巨头正把数据内化为解决方案,实现从数据到科技的跨越。


(2)对用户的争夺接近尾声。巨头用户普遍过亿,个别过十亿,新用户获取难度普遍增大,用户市场格局愈发固化,由此引发的Big Tech问题,正引发监管关注。


(3)资金相对分散,银行业仍是整个市场最主要的资金供应者。不过,对个别银行而言,资金方,已成为其唯一有价值的角色。

 

风 险



看清脉络,调整就有方向。不过,战略调整,需时刻关注风险。


1、宏观层面,增长下行


GDP增长持续下行。2019年二季度,国内GDP增速降至6.2%,创历史新低,但仍在合理区间。从产业结构看,上半年,“信息传输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”、工业对GDP增长的拉动,分别同比下降0.3个百分点和0.2个百分点,成为GDP增速下行的主要原因。



外部环境也不容乐观,2019年以来,IMF连续三次下调全球经济增长预期,多国相继降息,美联储更是自2009年以来首次降息。此外,贸易摩擦、英国脱欧等不确定性持续施压全球经济,如《2019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》所述:


“‘美国经济相对稳健,但出现放缓迹象’、‘欧元区经济表现有所改善,但下行风险犹存’、‘日本经济波动性增大’、‘英国仍受脱欧带来的不确定性拖累’、‘新兴市场经济体增长相对疲弱’”。


内外部环境相互联动,经济存下行压力。


2、行业层面,变革加速


经济下行伴随着产业层面的产能出清,破产倒闭现象增多。供给侧改革后,金融体系不再捂盖子,拒绝为僵尸产能续命,出了问题该退出退出。回转到金融系统自身,引发一系列变化及变革:


(1)不良攀升,结构转型。不良侵蚀利润,利润增速下滑直至负增长,在银行心理层面引起强大反弹,保利润(增长)成为重中之重。利润增长源于业务结构调整,同业空间受资管新规限制,零售转型成为方向。为追逐利润,一些银行在零售转型上,重短期规模增长、轻长期可持续性,陷入“助贷”依赖。


(2)打破刚兑,消解光环。刚兑广泛存在于金融机构与投资者之间,更广泛存在于金融机构彼此之间,破刚兑,先破了金融机构自身光环(可参照包商银行事件对金融机构心态的影响)。不凭身份只能凭实力,加速金融机构内部分化,那些仅靠牌照吊命、内在一塌糊涂的金融机构,将相继退出。


(3)拥抱开放,科技赋能。福无双至,“祸”不单行,艰难应对经济周期考验的同时,金融机构又遭遇金融科技挑战。好在,传统金融机构很快从被颠覆的恐惧中解脱出来,视科技为转型动力,积极拥抱科技,并在这种拥抱中彼此拉开差距。


3、机构层面,优胜劣汰


宏观层面的压力,行业层面的艰难,到机构层面,便是一点点收窄的生存空间。


(1)裸泳者最先倒下。一类是违规(法)经营者,长期在黑色地带游走,随时可能倒下,潮水褪去后,最先倒下;一类是无牌经营者,持续在灰色地带摸鱼,希望“奉子领证”(先做大,倒逼监管发牌),发牌收紧后,被迫转型。


(2)中小机构后排跟上。蛋糕不再扩大,头部机构多吃一口,中小机构就少吃一口,越来越虚弱,既不能补不良缺口,又无力追科技转型。面对严苛的内外部环境,被并购成了中小机构的好出路,最怕像冰棍一样滴化成水,消失于金融供给侧改革的大潮之中。


(3)头部机构陷入保位之战。中小机构焦虑生存空间不再,头部机构忧心头部地位不保。科技驱动下,要维持头部地位,正越来越难。四大行(工农中建)或六大行(工农中建交邮储),名单固化了几十年,却极有可能在未来五年内调整。至于金融科技巨头,名单一直在变,不断有新面孔。


生存空间缩窄,大家的日子都不好过,风险随处可见。

 

机 遇



风险一直都在,但作为金融机构,不能因风险而悲观。


个体生死存亡,于行业不过是更迭代谢。行业发展,是一种螺旋式上升,周期循环之中,风险一直都在,机遇也从未缺席。


宏观经济领域,落后产能退场,是为风险;新兴产业涌现,是为机遇。金融领域,风险与机遇更是一体两面、动态互变。


任何行业都可以厌恶风险,唯独金融业需拥抱风险,因为收益要么来自期限转换(让渡资金的时间价值获取收益),要么来自风险转换(通过承担风险获取收益),无风险,则无收益。


观念上,要正确看待风险;战略上,则要积极发掘机遇。


金融机构数量众多,但彼此相安无事,根源在于效率低下,服务范围存在边界。科技重塑金融,不断消解边界,也不断加剧竞争。


此时,若布局集中度高的市场,极有可能被赢者通吃所伤。如移动支付领域,互联网和科技消弭了服务边界,竞争加剧,市场集中,两大巨头占据主要入口,中小机构不得不持续在盈亏线上挣扎。


相反,布局分散化市场,才有可能既享受科技红利,又不被科技所伤。


贷款市场是典型的分散市场,受资本金约束,贷款市场中不存在通吃的赢者。获客环节虽有集中化的趋势,但资金和风险的分散化,足以抵消获客集中化的影响,让行业处于相对健康的结构中。


资管市场天然是分散市场。资管领域追求超额收益,讲究战胜市场,若市场集中度太高,自己就是市场,要追求超额收益就要战胜自己。自己不可能战胜自己,所以市场集中度不会太高。截止2019年3月,已登记私募基金管理人共计2.4万家,合计管理7.5万只基金,分散程度可见一斑。


需要注意的是,资管市场是分散市场,但代销市场则可因入口的集中而集中。只有深入到产品发行层面,才能尽享市场红利。

 

多元决定



在《2019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》中,央行用“坚持守正创新促发展”勉励市场机构。


这句话中,守正是创新的约束条件,守正创新是发展的约束条件。布局未来,金融机构需仔细体会“约束”二字。在我看来,金融机构当前所有的不甘与迷茫,很大程度上源于不能或不愿去适应有约束的发展。


问题是,有约束的发展,才是行业的真相。正如个人的成长与发展,不仅仅是个人意志和活力的体现,更要受社会和环境的制约。


在小说里,主角们尽可以“我命由我不由天”,在现实中,多元决定,才是真理。新金融的苦日子,不只是苦而已。

 

广而告之:关注【苏宁财富资讯】微信公众号,24h内对话框回复【抽奖】,即可无门槛参与抽奖活动,奖品为“苏宁狮-充电宝”!


精选阅读

消费金融,在鸡蛋上跳舞

开放银行,救不了银行

孙宇晨们不“放过”巴菲特午餐

陆金所如果撤了,网贷行业还撑得住么?

比特币的丧钟已经敲响



编辑:陈霞 吴舒坦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